九鼎古董行的最新公告 Banner圖片

釉下五彩起源之時間,地點探討

2024-12-20


釉下五彩起源之歷史記載為1905年(清光緒三十年)熊希齡先生於湖南醴陵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當時聘請日本技師和景德鎮師父引進最先進的陶瓷生產工藝和設備,成品於1907-08年間有少量陸續生產問世。


五彩之名緣由為初發展之5個原色:瑪瑙紅、赭黃、豔黑、海碧(藍)、草青(綠)等釉色,因此釉下五彩在這基礎下才繼續發展出其他色系,至1930年湖南瓷業公司倒閉時已有發展至一~二十種顏色甚或更多,直至1952年才在國家的支持下於景德鎮重起爐灶,1955年和1958年在湖南醴陵先後成立陶瓷研究所及醴陵瓷器工業公司,至今已有上百種顏色。所以在1930~1952年的二十年間為釉下五彩空白期,在這段期間內不見任何釉下五彩的作品。


本人手上有收藏12片釉下五彩瓷板畫,尺寸為55.5 x 32公分,年份為甲戊年,在此甲戊年不是1874就是1934年。(請參閱圖片)並為中國最早的釉下五彩瓷板畫。

           
  


 
先說1934年,此年之前後10年左右是珠山八友及王步瓷版畫的黃金盛產時期,當然也有許多非珠山八友瓷版畫的出產,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

 

  1. 即是畫者均會落年款及落名款,這是那個時代的習慣。
  2. 瓷板的品質較清末時期的技術品質更為進步,也較為平整,甚少彎曲的瓷版。本人收藏的瓷板品質即屬清末較為彎曲的瓷版樣態。
  3. 瓷板尺寸:56 x 32公分,此種尺寸在民國時期不見此種規格,清末、同治、光緒時期產出的瓷板最大為113 x 32.5公分(本人有三片,其中有一片為甲子年,清同治三年,另兩片為乙亥年,為光緒元年),上述之瓷板正好是此瓷板對切後的尺寸。
  4. 釉色:釉下五彩發展至1930年工廠倒閉為止,已有一、二十種釉色,而本藏品12片均以原始5種釉色繪製而成,顯不合理,且本藏品的5種原始釉色與1905~1930間所發展的原始釉色,色相相近而不相似。
  5. 繪製工法:1905年發展起來的釉下五彩其繪製工法均是勾線、分水法,不見其它工法、然而本藏品之繪製工法均為寫意畫法,而寫意的畫法於近代才發展起來的。  
  6. 本藏品若是1934年所繪製,可推斷該批師傅為醴陵廠倒閉後回到景德鎮重起爐灶所制,其藏品就應該將釉料配方與繪製畫法一併帶回才合理,但本藏品的釉料及工法均與醴陵不同,且成品只見這批瓷板,未見其他作品,這也不合理。

 
再說1874年,當時為清同治十三年:
  1. 無論瓷版畫或瓷器,有落年款與人名款的風氣還不盛行,有落款者大都為淺絳彩,其他的較少見,頂多只落年款。
  2. 當初的瓷版畫剛開始流行,瓷板的燒製技術尚不太成熟,瓷板尺寸最大只見113x32公分,且彎曲度很大。
  3. 釉料與繪製工法:釉料的型態與醴陵開創時的釉料型態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繪畫工法出現。
  4. 面釉橘皮紋嚴重,此橘皮紋亦是清末的特有現象,民初珠山八友的瓷板確甚少或不見橘皮紋。而本藏品的橘皮紋尚稱嚴重,符合清末的現象。
綜合以上的分析及理由,筆者認為應該是1874年所作,釉下五彩創始地也應在景德鎮的清同治十三年,而當初沒有再繼續發展的原因可能是民窯且規模不大,資金不是太雄厚的窯廠,因為燒製不易成本過高所以放棄,因此市面上不見其他產品出現。直至1905年朝廷有招募景德鎮的師傅去醴陵,因而把這個未竟的功夫也帶去醴陵,有政府資金當後盾從而發展出新的釉下五彩的新產品,直至今日。
 


您有任何想詢問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