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瓷板的燒製嚴格來講自明中期即開始了,但量少,品質又不佳(需小而厚),肇因於燒製技術的限制,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瓷板要至清中期才出現,但燒製仍然不易,且面積均不大,所以只有少量陸陸續續的產出,流傳至今的更是極少數,直至清末咸豐時期瓷板燒製技術有所突破,由平燒改為豎燒,背板用高嶺土塗抹3~5條背筋以防止變形,因此尺寸得以加大很多,成功率也大大提昇,產量得以開出,成本也降低了很多,所以在同治時期即開始流行瓷板畫了,尺寸較大的瓷板畫其用途不再設限於家具、床具的裝飾用途,而走向截然不同獨立的屏風、牆壁掛飾等用途且甚為美觀,因而造成了大流行,直到民國時期達官貴人、富有人家中廳堂無瓷板畫裝飾就跟現代人客廳沒有電視一樣,可見其流行的風潮程度。
瓷板的燒製技術由平燒進步到豎燒,以往的資料均說是清光緒以後的事,其證據就是看瓷板的背面,平燒及豎燒一看便知毋庸置疑。本人現存的瓷板自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即有豎燒的瓷板出現(參附圖『楊家女將』
),至同治光緒時期的均為豎燒瓷板,同治時期有15片,其中更有一片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的瓷板尺寸113X32公分的大瓷板,可能是已知目前中國尺寸最大、最早的瓷板了,可惜有斷裂,經本人裁成二片,一片尺寸81X32公分,另一片31X32公分,約有1公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