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
淺絳彩的誕生大約於清咸豐年間至消失約民國十年左右,中間經歷約50-70年的時間,可謂曇花一現,但卻在中國的瓷板文化中烙下一枚不可抹滅的印記。
淺絳彩的繪畫方式雖然是源於黃公望之書法,但歸咎真正的原因是要降低成本,因為當時的粉彩作業方式是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可能成就一幅作品,但淺絳彩卻只需要一人即可獨立完成,且彩料只須薄薄一層,不需要玻璃白填底,因此大大降低原料及人力成本。在清末時期政府腐敗,民生經濟不佳,所以降低了很多成本讓多數的人有能力消費購買,因此造成了風潮。然而淺絳彩不敵時間的淬練,經過了幾十年,其彩料容易脫落致使作品看起來不美觀,不像傳統粉彩,雖歷百年仍然如新,因此漸為人們遺棄而成絕響。
在淺絳彩的發展過程中,繪畫題材幾乎囊括了國畫裡的所有題材,只是較為簡潔,原因還是在於瓷板的面積不大,繪畫難度高於紙墨的繪畫。因此不論山水、人物、花鳥、飛禽走獸均可見到,且為數不小,但留存至今的為數卻不是太多,其中人物部份有故事情節且又成套的更為稀少,筆者有幸能收集兩套,一套為西廂記,另一套為紅樓夢,每套各5片為屏風組,保存完善,難能可貴,屏風是當初清末民初流行的家居風格,只要是富貴人家至少一定會有一套做擺飾。西廂記是名家高心田所繪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另一套紅樓夢則由俞子明、高心田、周達合、汪照藜等四位有名畫家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協力完成,這有名畫家合力完成一種故事圖板,可說前所未見,也是一種創舉,且能完整保存下來,可說是難能可貴也異常珍貴。(參附圖一、二)